不用vpn上外国网站
Essay最重要的过程,不是去写,也不是去思考观点,更不是去码字,而是准备,准备,准备!没有准备的essay是没有灵魂的,没有准备的essay是得不到高分的。
一篇好的essay,前期准备的工作,应该占整个essay写作的60%,而写作的占比应该只占30%,而剩下的10%应该拿来检查。世界上没有写不好的essay,只有准备不足,就随意下笔的essay,准备充足,才能下笔轻松快意,论点顺畅流利,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怎么准备。
我们先讲如何写大纲(writing plan)一个好的writing plan能让后面的写作过程更加流畅。
就好比在画画前先勾勒出线条,然后在顺着线条勾勒的图画,填充颜色,细化细节,一副好的画面就慢慢出现了。如果没有这些线条,你画完整个画面,往往会呈现,左右大小不一,图片不协调等问题。
线条的作用就是,协调整个画面,该画头的时候画头,该画脚的时候画脚,该上色的时候上色,保证不跑偏,也不不会画的太多于。
而writing plan大纲的作用也是如此,让你知道,这部分该写什么,该提前阅读什么文献,整个文章主旨是什么,因为有了这些你整个essay写作过程中的流畅度,以及观点之间的契合度都会高出很多。这也是很多essay能得高分的原因。
相信很多同学出国前都有备考过雅思,试回想一下当时的写作老师是怎么教同学们分析题目的?这里有一个我自己瞎编的题目,请试试用自己的方法画一下这个题目句子里的关键词:
有三类词是必须在题目里捕获的,它们分别是task words(任务词),content words(内容词),和limiting words(限定词)。
告诉你这个文章的写作要求,要在多少篇文献中找答案,是详细说明还是简单说明这个问题。而这种雅思画关键的方法,其实也可以用到essay上!现在我们来把上面的题目里的专业名词改成字母,来画一下关键词。
总结上述正反,结合个人实际经验和文献谈你的见解,在领域内有什么启示(discussion的真正所在位置)
每个任务词都会有像define和discuss这样的“模版”,告诉你文章要怎么开展。下图截自UNSW的官网,看看task words在学术写作里如此之多。
现实就是很多时候,同学们拿到的写作任务里,都有多个句子,是个句子都会有谓语动词,也就是说,很多时候写写作大纲,都需要同学们去结合这些任务词进行大纲创作。试想想,analyse+discuss要怎么开展主体框架describe+discuss呢?
回到上述题目,确定了define和discuss的架构后,结合内容词和限定词,我们就可以起个初稿了。
或许有同学会问,为什么要把写作任务的第三句话的Implication放在discussion这段去写。因为题目要求只是briefly去写,那就是篇幅不大,一段就可以带过,而一个自然段是不能自己组成一个section的(也就是开个小标题),更何况这个implication应是基于上面的讨论顺应文章的flow得出来。
这更加验证了写作没有模版一说,全要结合实际写作情况来ustomize和personalize。
看作业有什么特别要求。比如字数,due的日期和时间点,字体形式大小间距,站什么理论角度,至少参考多少文献,是否要cover page,是否可以参考课本等。有些老师甚至会在这个文档里把小标题和每个小标题下面写什么都告诉你,这样上面的writing plan步骤也省了。
我一般喜欢用黄色荧光笔把数字标记起来,用绿色荧光笔把重要的动词及其宾语画起来。然后整合到我起草好的writing plan里 (我一般喜欢弄个小方框写在里面,然后放在顶头),变成了下面这个样子。
marking rubric这是老师的打分标准,想要拿高分必须看老师怎么个打分法。有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思。用专业术语来说话(language testing and assessment),写作测试的评分标准都会做成很多条descriptors,都是些描述性句子,告诉老师这个分段的写作需要起码涵盖什么点。
给学生打分的时候老师会逐一找学生文章里哪一句对应哪个descriptors,对上一个descriptor就给一个descriptor的分。
所以想要涵盖所有descriptors的分数,是不是要看看自己的大纲里漏了什么内容需要补上的?
而essay的marking rubric里会告诉你每个部分的写作比重,通过这些比重数字,你大概可以按照百分比算出每个部分需要多少字数,你需要在写作时侧重关注哪个部分。这里按照我之前说的瞎编个rubric,当然,如果把rubric从poor编到high distinction是真的很难为我,所以我只编了最高分段的rubric。
然后对照writing plan,对上一个画一个,没对上的补上去。于是就整理出这样的writing plan了(用rubric修改的部分用红色字体写出):
在学术范围里,无论写什么,都要锁定 且细致化你的写作范围/context/scope如果范围太大,没有针对性,老师只会觉得你在泛泛而谈,模棱两可。
人群的锁定可以很多变,比如按照性别,年龄层,国家,种族,母语,教育水平,经济阶级,健康状态,场合(职场/学校/家庭)等等很多。
这些变量可以结合起来去研究,比如我想研究中国某大学雅思水平在5.5-6.5的二年级学生不用vpn上外国网站,就很细致了。而理论和概念,每个专业领域都有不一样的,这里不一一列举了,我不懂,选取一个作为研究角度去研究这个特定群体就行。
看课件PPT:essay是哪周布置的,就看到哪周的ppt。直接搜关键字锁定ppt具体的哪一页。
看tutorial的handout:tut的时间有限,一般为1到1.5小时,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handout里列出的课堂活动即为重点。
上research gate搜科任老师:这个网页相当于学术版领英,可以看到学者发布过的文章,看看老师的研究领域偏好,抓住老师的口味。毕竟写文章不同于做卷子有客观统一的答案,每个人对同一件事都有不同的滤镜去解读。
看笔记:自己的笔记是通过自己对知识点的消化去整合出来的,是对于自己来说最好理解的。从笔记下手找灵感难度比较低。
给essay写完writing plan之后,就要对着writing plan上写的“小标题”找文献了。就好比把整幅画的线条勾勒完,是时候想想每部分用什么颜色去填充了,这一步就是要找到“合适的颜料”给图画上色。
我们在查阅一篇文献的时候,通常要先看一下影响因子,然后再决定要不要去细读。影响因子是简单快速的评价一篇文献的可靠指标,可以避免我们把精力放在一些不必要阅读的文献中。
1.各种百科网站,反正一切百科都不要。(这一点所有essay老师都说到烂了,百科上谁都有途径可以去修改信息的)
3.zhi网。不是说不能用,只是个人选择,因为都是中文文献,要翻译且APA格式也很麻烦,不想给自己挖坑和增加工作量。而且我不知道里面的大部分文献是不是都只是针对国内而不是全球性的,针对的context都比较局限,要是你写的essay的scope是澳洲/英国,那就真的最好不要用了。而且对某些在国外读敏感专业的同学不太友好,特别是国内国外完全不一样说法的一些东西。
这个网站是用来看你引用的文献出处厉不厉害的。有些老师看reference list的时候,会看每条entry的斜体字(apa格式),那就是文献出处,看看你找到的文献够不够reliable,然后决定是给分还是不给分。
这个网站打开是这样的,一片橙色,穿在身上贼显黑的橙。找到一篇文章后,把文章所在的期刊名(APA格式ref的斜体字,或者打开文章在左右上角一般会有期刊名字)/ISSN号(期刊的序列号,相当于商品的条形码)/出版商输进去即可。
我们把大纲里列好的bullet points当作关键词来搜,设定好的scope也可以作为关键词。
找到合适的文献也蛮费劲,一旦找到一两篇合适的,可以直接拉下去看它们的reference list,很大可能找到合适的文章,因为作者的文章用了这些文献作为support,那就是说他们都是可以为你所用的。
在我看来(Second Language Reading), 无论阅读什么形式的文字,不论文体和篇幅,充分掌握一篇文章的要素有三:
1.词汇量大,要掌握到文章92%到96%的词汇才可以充分理解,剩下的4%到8%用incidental learning 去掌握,说人话就是自然而然且无意识地根据上下文推测出生词的意思,且不影响整体阅读理解。
这个了解,是从现实生活中慢慢积累而来的,了解越多阅读越顺畅。好比我是个哈迷,我对哈利波特的所有都很了解,那么我在读到一篇关于哈利波特的文章的时候,我就很大可能可以忽略文章中提到的,我早已知道的信息,直接去看我不了解的信息。
总结以上,在读文献的时候,面对这么寡然无味又臭又长的文字,要成功地逮住自己想要的信息,我们必须要做到三点:
然而现实是,很多同学过了雅思6.5小分6,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词汇量也不太够,对自己专业领域内涉及的主题了解甚少,心烦意乱也不知道要带着什么目的去读一篇文献。
试想想高中英语课/雅思阅读培训课,上老师是怎么教大家做阅读的。大同小异,都是先看题目,画题目主干上的关键词,带着疑问在文章里找答案,这个做阅读的方法并不是没有它的道理。
它是世界九大学习法之四,由美国教育哲学家罗宾逊在1946年在《Effective Study》中提出,适用于要阅读冗长的文献且从中获取信息的同学。换言之这个方法不仅适用于读文献,也适用于需要根据老师给的readings做预习/复习的同学。
扫一眼摘要、内容提要,目录,正文中的大小标题,图表,参考文献,以便对整体有一个总的基础印象。
这不仅可获得对框架的大体了解,还可以把自己原本就知道的相关知识充分调动起来,以便更好掌握将要读到的信息。先做个scanning和skimming,知道自己要在什么部分找什么信息。
读abstract,introduction和conclusion,知道这篇文章讲的什么主题内容,解决的什么问题。基本上做到这一步就知道这篇文献该不该留,还是要筛掉了。
根据上面的步骤锁定了要找信息的小标题/区域后,对该部分的主题进行自我提问,用到what,when,who,why,where,how,注意问问题的时候也该结合自己的背景知识让问题更加细节。
注意,如果是为写essay服务的话,对着writing plan上写的bullet points,要问自己,提问这么些问题,对自己的哪部分写作有用。不要提问那些对写essay无用的问题。
问题写下来之后,带着上一步列好问题去阅读该锁定好的部分。按照做雅思阅读题的套路,在该部分找出问题的答案,标记下来。你会发现在这个阅读过程中,某些部分读得很顺畅很快,因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你本就知道这部分要讲什么(储备知识的力量)。
注意在阅读部分找答案的时候,你问题里的词不一定能在阅读中locate到,那就是同义替换的问题,或者是句式表达的问题了,那么辛辛苦苦学的雅思阅读技巧又派上用场了。
在脑海里把这些找到的信息,来一个interpretation。然后盖住问题的答案,现场把答案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就是对文献paraphrase最自然且容易的方法了。
很多同学喜欢找到要引用的段落,直接复制粘贴,换几个词改头换面,或者换一下句子顺序,或者主动句被动句切换,以为这就是paraphrase。
殊不知学术写作里word selection是一个非常高难度的活,那些在翻译app里找到的同义词不是都可以用来同义替换的,每个专业领域都有它们自己对词句的要求。抛开这个不说,举个例子,complete/achieve/finish/accomplish都是完成的意思,是不是“I finish reading the book“里也可以把finish替换成achieve,然后也确保在此语境下不对原句子意思造成歧义?
再有,哪怕不改词,就改句式,也要知道句式和过度词决定字面逻辑,从而影响paraphrase时信息传递。英语好的同学可以试试。但是要知道,学术写作并不是玩语言花样,不是测语言水平,虽然语言占一部分分值,但是老师主要是用写作来考量你在你的专业领域内对主题的了解有多深,你要确保的是在自己的语言范围内academically确保信息传达准确无误。
很多同学会有写作字数不达标的问题,也是这一步没有做好的问题。找到了要paraphrase的地方,却没有侧重点,不会挑取要引用的细节地方,觉得都要写,好像哪里都很重要。回想一下writing plan中每个小点自己规划的字数,然后给自己定下这部分paraphrase的字数。
这一步是回顾。相信大家都有见过那条记忆J曲线,可想而知复习的功效有多大。这一步比较适合复习的同学,写essay就不用做到这一步了。用Question步骤提的问题写成关键词,然后再回忆,把回忆的部分画成思维导图,方便复习和做笔记用。
读好且筛选好文献之后,为了方便后期写作的时候找起文献来不会乱糟糟,这里推荐一个网页叫notion,是一个蛮好用的文献整理网站。浏览器输入notion就能找到,这里没有传送门。注册也很快,不要钱。
- 然后会弹出一个表格,把找好的文献整理在里面。输入文章的标题,阅读状态(粗读/细读/未读/已读等),文章topic,类型(book chapter/journal article/review等),关键词(对应writing plan的bullet point去写,你在这篇文献里找到要引用的地方对应writing plan的哪个点?),summary(一句话总结文章干嘛的)。表格内容是完全自己编辑的,点击第一横列末端的“+“号就可以编辑了。
- 整理好之后就很好用了,比如说你要根据writing plan的第一个小点开始写,那就当作关键字输入搜索,回车键一按,就能弹出你找好的需要用的文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