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配置vpn

todaygood9993个月前未分类19

全网最佳IP代理服务商- 9.9元开通-稳定的代理服务
如果您从事外贸、海外视频博主、海外推广、海外广告投放,欢迎选择我们。
让您轻易使用国外主流的聊天软件、视频网站以及社交网络等等

  作为文物大省,河南是国内大遗址分布最为密集的省份,截至目前,已有17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得挂牌或立项,总数位居全国首位。

  大遗址见证大文明,大遗址参与大变局。以三门峡仰韶村、洛阳二里头、偃师商城、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郑州商城、郑州大河村、安阳殷墟等为代表的大遗址,如一条文明的廊道,绵延于岁月长河,串联起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也让中华文明的历史轴线不断被拉长,历史信度不断增强。

  早在2021年12月,河南省委就在《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构建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世界级大遗址公园走廊。2023年9月,河南再次发文,提出建设文物强省、考古强省,推进文物活化利用,加强大遗址保护利用,打造世界级大遗址走廊。

  这是一条文明的“大走廊”。一系列新的考古发现不断刷新人们对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起源以及城市起源的认知,勾勒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与繁荣的核心历史画卷,让人们在辽阔的时空长廊中纵览五千年的文明历程。

  这也是一条保护与发展共融的“大走廊”。一系列创新性举措使古代大遗址与现代城市文化和谐共生,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果全民共享,历史、生态、生活的有机结合已成为河南多地的新常态。

  如今,这条“大走廊”星光璀璨,一个个“气象万千”的考古坐标正在成为“风光无限”的城市地标,演绎数千年烟火不息、文脉不断的故事。

  初秋时节,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环境清幽,红底黑纹的彩陶与巨大的考古手铲雕塑将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沿着步道漫步,仿佛一走就是7000年:仰韶先民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住在泥草混合搭建的房子里,从事农耕、养殖、狩猎、制陶、磨制石器等工作……

  1921年10月,仰韶村遗址的第一次正式考古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随着优美古朴、图案绚丽的彩陶出土,一段距今5000年至7000年的灿烂史前文明画卷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

  以此为起点,百余年间,一代代考古工作者在中原大地接力探索,用一处处关键遗址不断积攒汇聚中华文明的血脉筋骨:

  约7000年前,三门峡仰韶村遗址的先民们开启了绚丽的彩陶文明,以粟为主要作物的原始农业渐趋成熟,过上了较为稳定的定居生活;约5300年前,郑州双槐树遗址的先民观测天文、从事农耕,建起了三重环壕的“河洛古国”;3700多年前,中国第一个被史书记载的王朝在二里头遗址建都,自此赫赫夏都,威仪四方……

  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从巩义双槐树、偃师二里头到安阳殷墟……散落在中原大地上的大遗址,见证了早期华夏文明的绚烂、商周的悠远、汉唐的盛世、大宋的风雅,书写了中国古代文明最辉煌的篇章,让人们得以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从涓涓细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

  2021年12月,河南省委提出构建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世界级大遗址公园走廊。同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的通知》再次强调这一构想。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黄东升介绍,河南是国内大遗址分布最为密集的省份,也是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成效最为显著的省份,近年来,河南统筹推进世界级大遗址走廊保护建设,持续打造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探源地、实证地和体验地。

  2023年9月,河南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文物强省、考古强省,推进文物活化利用,加强大遗址保护利用,打造世界级大遗址走廊,并将统筹推进世界级大遗址保护走廊和国家级博物馆群建设作为2024年重点工作。

  如今,“一核两极多点”的世界级大遗址走廊已初具雏形:“一核”是环嵩山大遗址公园群,主要包括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遗址、郑韩故城、郑州商代遗址、宋陵、北宋东京城遗址等;“两极”是仰韶文化核心区(三门峡)和殷商文明核心区(安阳);还包括巩义双槐树、登封王城岗、新密李家沟—古城寨—新砦等多点大遗址。

  “大遗址之‘大’,不仅仅是指面积大,更是直接见证我们悠久文明的‘历史现场’,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资源,让我们思索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河南省文物局局长任伟说。

  多年来,河南持续围绕仰韶文化、夏文化、商文化等研究领域,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河南各考古单位针对隋唐洛阳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殷墟、二里头遗址、北宋东京城遗址等大遗址开展了120余项考古发掘,30多部大遗址相关考古发掘报告陆续出版。

  不久前,三门峡仰韶村遗址考古工作取得新突破,首次发布的古人基因组数据显示,距今7000年左右的仰韶村古人对中华民族的形成有着重要的遗传贡献。

  “尽管仰韶村遗址在中国考古学史和仰韶文化研究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此前我们对仰韶村古代人群的来源历史及其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知之甚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说,最新研究填补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人群古基因组数据的部分空白,对理解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人群历史和中华文明的起源和传播有着重要作用。

  秋分后的安阳殷墟小屯村,暑意尚未完全消退,清晨时分,65岁的何永献便出门开始了他的日常工作。作为小屯村党支部书记兼文保专职干部,这位土生土长的小屯人几乎每天都会对重点区域进行巡查,并及时处理和上报问题。

  目前,殷墟管委会将辖区内的66个村庄划分为178个四级网格,组建了由巡防队员、村(社区)干部在内的360余名殷墟安全守护人,何永献便是其中之一。

  除了这张深入乡村百姓的四级“人防”保护网,当地还构建了24小时全覆盖的电子监控网。走进殷墟技防监控中心的监控大厅,2650个高清摄像头全天候运转,将29.47平方公里的殷墟大遗址保护区情况尽收眼底。

  “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这是文物大省的自觉与担当。近年来,河南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的理念,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行“考古前置”改革,把考古放在“动土”之前,不断织牢织密大遗址安全防护网。

  “河南大遗址数量众多,具有集中连片、时代连续、内涵丰富、形态多样、古今城市重叠、深埋地下等特点,相较于其他历史文化遗产形式,大遗址保护工作一直存在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任伟说。

  郑州以保护为主,适度绿化,积极推广大遗址保护的“生态保遗”模式;洛阳结合城市规划,发展出远离老城建新城的“洛阳模式”;安阳在遗址博物馆建设方面发展出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殷墟模式”;开封坚持“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理念,围绕地上文化遗产和地下文化遗存,不断完善文物保护法规体系。

  走进郑州航空港区的苑陵故城遗址公园,一座意象式的秦汉风格阙楼气势恢宏,园中翠绿葱葱,游人兴致盎然,古老遗迹成为现代生活中的一道和谐风景。

  作为郑州市生态保遗工程实施后第一个落成的项目,苑陵故城遗址公园是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的范例。截至目前,郑州市共建成开放遗址生态文化公园51处,完成生态绿化面积5万亩,在传承文脉、服务社会、优化环境、带动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站在洛阳定鼎门城楼北望,作为隋唐洛阳城中轴线的天街恢宏大气,青葱绿植点缀其间。在附近的研学营地,不少游客身着汉服体验茶饮、非遗、手作等活动,感受千年古都文脉涌动。

  对于十三朝古都洛阳而言,散落各处的大遗址是宝贵财富,也是重大考验。近年来,洛阳先后采取“避开老城建新城”“先考古、后建设”等措施,探索规划引领、科学考古、一址一策等方式,在保护文物的同时,让文物遗迹从地下“走”到地上,使大遗址焕发新生。

  大遗址保护法律法规日臻完善。为了给相关大遗址保护提供长期的、制度性的法律保障,近年来,河南省共推动出台了《洛阳市汉魏故城保护条例》《安阳殷墟保护管理条例》《宋陵保护管理办法》《洛阳市二里头遗址保护条例》等9部大遗址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

  古城开封自行使地方立法权以来,相继颁布施行了《开封市文物保护条例》《开封古城保护条例》,与此前批准实行的《开封城墙保护条例》一起,形成了“三驾马车”,使古城和文物保护利用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目前,省内20余处大遗址的保护规划已编制完成,并获得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复,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这些保护规划的编制、批准和公布,整体上保证了河南大遗址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河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何军锋说。

  大遗址保护工程也在稳步推进。近年来,河南共实施了190余项大遗址本体保护、展示利用、环境整治类工程,实施了30余个大遗址安全防范、技术防范、消防工程。何军锋介绍,这些大遗址保护工程的实施,不仅使大遗址中的重要节点得到了保护,使大遗址本身的价值得到了阐释,而且还推动了与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相关的考古发掘研究、环境整治、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使大遗址保护总体工作取得了全面进步。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大遗址承载着丰富的科学信息、历史记忆、文化精神和社会认同,保护好大遗址,就是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任伟说。

  3700多年前的征伐与凯旋、夏王车驾的庄严壮观、“最早紫禁城”的严整布局……在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占地760平方米的数字互动体验厅中,巨大的影像迎面而来,通过近40台投影设备构建的沉浸式三维影像空间,生动再现了夏都的雄伟景象。

  近年来,该遗址博物馆不断创新表达方式,让文物以文创、动画、影视、互动游戏等多种形式走近公众,为大家带来多维度的沉浸式体验。最近推出的两面“数字魔墙”吸引了游客驻足,动画《青铜爵诞生记》将夏代青铜器制造工艺展现得淋漓尽致,集中展示的600件遗址出土文物让“国宝”在游客指尖流转,趣味横生。

  “数字化让考古遗址拥有了更多元的表现方式,让古老与年轻、传统与时尚以全新方式交融碰撞,提升了观众的体验感和沉浸感。”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莉说。

  文脉因“守正”而赓续,文化有“创新”方致远。借助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河南将大遗址与现代科技结合,营造“情景交融”的氛围,还原考古遗址和文物的风貌,重构大遗址展陈叙事,为公众搭建起历史与现代对话的“时空隧道”。

  走进古城开封,一处IMAX巨型球形屏幕打造的裸眼3D版《清明上河图》让酒楼、茶肆、虹桥、码头、水榭等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让游客仿佛真正置身于北宋画家张择端笔下的汴梁长卷。随着智能座椅模拟上升、俯冲、滑翔等动态效果,观众或穿梭于熙熙攘攘的北宋街市,重温北宋东京城的繁华;或近距离观察“城摞城”的独特景观……

  “十四五”期间,河南每年投入4000万元推动文化旅游数字化升级改造,打造沉浸式数字场馆,让遗址“活”起来,走进百姓生活。如今,多地正不断打破传统静态展陈模式,向科技和创意寻求突破。

  “数字技术的运用,为活化文物、活化历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路径。”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说,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建在遗址之上或附近,集考古发掘、科研保护、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立体活化集中展示,可以让参观者感受到更强烈的现场真实感、历史吸引力和视觉震撼力。

  任伟表示,遗址公园作为一种考古遗址展示的新模式,能够将宣传遗址价值、展现遗址内涵、呈现考古成果有机结合,既盘活了文化遗址资产,又有效促进了遗址保护、研究和展示。近年来,河南不断加快考古遗址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大遗址展示利用日新月异。

  如今,这条大遗址走廊上已有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馆、郑韩故城郑国贵族车马坑遗址博物馆、庙底沟遗址博物馆、殷墟遗址博物馆新馆等15座遗址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另有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北宋东京城遗址顺天门遗址博物馆、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等4座遗址博物馆正在建设中。

  大遗址展示利用不仅要建设“硬件”,还要提升“软件”。各地通过内容更新、创新展陈方式等,让大遗址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不断释放、呈现、发展和创新。

  三门峡仰韶村遗址公园,提升改造后的仰韶文化博物馆即将对外开放,增设了大量多媒体展示内容,将立体生动地展现仰韶文化时期古人的生活习俗和建筑风格,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华夏文明之花。

  安阳殷墟博物馆,改变“展柜式”的单一观览方式,将考古现场“搬”进展厅,一件件正在清理的车马遗迹标本让游客真正实现了“一眼千年”,将历史从高台之上带到人们“触手可及”的近旁。

  郑州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依靠技术赋能,在VR眼镜、多媒体导览机、全息投影展示等技术支持下,推出了探秘之旅、考古体验、钻木取火、植物锤染等研学课程,成为现代人的“文化课堂”。

  车水马龙的道路旁,一边是商都城墙和唐宋八大名楼之一的夕阳楼遗址,另一边则是国潮、时尚小店汇聚的创意街巷,紧邻着的是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人们或在高高的城墙上眺望时尚的青春秀场,或坐在潮巷的一角遥想3600多年前商都的模样。

  根据2022年国家文物局组织修订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研究阐释、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文化空间”。

  如今,河南越来越多的大遗址依托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积极做好颠覆性创意、活态化展示、创新性表达,以新场景、新业态赋能遗产地,推动地下遗产真正走向“地上”。

  在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登上应天门阙楼,观看《唐宫乐宴》,体验“唐朝人的一天”;走进明堂天堂,欣赏沉浸式话剧《明堂幻象》,领略盛唐的风采与丝绸之路的繁荣;漫步九洲池,体验“风起洛阳”虚拟现实全感剧场,开启一场惊心动魄的奇幻冒险之旅……

  古都洛阳积极探索大遗址保护的新形态,坚持城址共生,在全国率先打造国家遗址公园3.0版本,着力于保护和发展,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演绎,为游客打开了感受文化魅力的新窗口。

  行走在河南这条廊道,大遗址不再是被框起来的保护单位,而是古老与时尚的交融地,历史与现代的“重逢”地,“到大遗址去”已逐渐融入民众生活。

  漫步在郑州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约上三五好友,在商代城垣遗址边喝一杯咖啡,参加一场“潮”玩活动,体验一种古老又青春的生活。

  距离商都遗址50多公里是河洛镇双槐树遗址,站在遗址高地向北眺望,黄河浩渺,岸边田地里长满了待收的玉米,循着这人间烟火,人们可以遥想5000多年前的文明之光。

  得益于河南考古遗址公园创建效果的厚积薄发,大遗址公园也逐渐成为河南践行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亮丽名片。

  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旅产品为抓手,沿着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大遗址走廊,一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和旅游带蔚然已成,各地正用一个个以“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为主题的文旅项目,串联起历史和生活,书写着赓续历史文脉的华章。

  黄河、汉字、古都、功夫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行走河南、触摸历史,感知文明、读懂中国。

  郑州商城、殷墟、偃师二里头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每逢节假日便会变成热门的“打卡胜地”,无论是风景还是文创产品,总是能吸引大量关注。

  “古迹遗址是古代留下的遗产,现代城市是当代人的生活空间,只有将大遗址的价值载体与意义积极融入当代生活,不断丰富内容、提升品质、服务民生,才能促进文物事业走向更加开放、包容的永续保护利用之路。”黄东升说。

  作为文物大省,河南是国内大遗址分布最为密集的省份,截至目前,已有17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得挂牌或立项,总数位居全国首位。

  大遗址见证大文明,大遗址参与大变局。以三门峡仰韶村、洛阳二里头、偃师商城、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郑州商城、郑州大河村、安阳殷墟等为代表的大遗址,如一条文明的廊道,绵延于岁月长河,串联起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也让中华文明的历史轴线不断被拉长,历史信度不断增强。

  早在2021年12月,河南省委就在《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构建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世界级大遗址公园走廊。2023年9月,河南再次发文,提出建设文物强省、考古强省阿里云配置vpn,推进文物活化利用,加强大遗址保护利用,打造世界级大遗址走廊。

  这是一条文明的“大走廊”。一系列新的考古发现不断刷新人们对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起源以及城市起源的认知,勾勒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与繁荣的核心历史画卷,让人们在辽阔的时空长廊中纵览五千年的文明历程。

  这也是一条保护与发展共融的“大走廊”。一系列创新性举措使古代大遗址与现代城市文化和谐共生,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果全民共享,历史、生态、生活的有机结合已成为河南多地的新常态。

  如今,这条“大走廊”星光璀璨,一个个“气象万千”的考古坐标正在成为“风光无限”的城市地标,演绎数千年烟火不息、文脉不断的故事。

  初秋时节,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环境清幽,红底黑纹的彩陶与巨大的考古手铲雕塑将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沿着步道漫步,仿佛一走就是7000年:仰韶先民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住在泥草混合搭建的房子里,从事农耕、养殖、狩猎、制陶、磨制石器等工作……

  1921年10月,仰韶村遗址的第一次正式考古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随着优美古朴、图案绚丽的彩陶出土,一段距今5000年至7000年的灿烂史前文明画卷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

  以此为起点,百余年间,一代代考古工作者在中原大地接力探索,用一处处关键遗址不断积攒汇聚中华文明的血脉筋骨:

  约7000年前,三门峡仰韶村遗址的先民们开启了绚丽的彩陶文明,以粟为主要作物的原始农业渐趋成熟,过上了较为稳定的定居生活;约5300年前,郑州双槐树遗址的先民观测天文、从事农耕,建起了三重环壕的“河洛古国”;3700多年前,中国第一个被史书记载的王朝在二里头遗址建都,自此赫赫夏都,威仪四方……

  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从巩义双槐树、偃师二里头到安阳殷墟……散落在中原大地上的大遗址,见证了早期华夏文明的绚烂、商周的悠远、汉唐的盛世、大宋的风雅,书写了中国古代文明最辉煌的篇章,让人们得以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从涓涓细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

  2021年12月,河南省委提出构建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世界级大遗址公园走廊。同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的通知》再次强调这一构想。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黄东升介绍,河南是国内大遗址分布最为密集的省份,也是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成效最为显著的省份,近年来,河南统筹推进世界级大遗址走廊保护建设,持续打造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探源地、实证地和体验地。

  2023年9月,河南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文物强省、考古强省,推进文物活化利用,加强大遗址保护利用,打造世界级大遗址走廊,并将统筹推进世界级大遗址保护走廊和国家级博物馆群建设作为2024年重点工作。

  如今,“一核两极多点”的世界级大遗址走廊已初具雏形:“一核”是环嵩山大遗址公园群,主要包括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遗址、郑韩故城、郑州商代遗址、宋陵、北宋东京城遗址等;“两极”是仰韶文化核心区(三门峡)和殷商文明核心区(安阳);还包括巩义双槐树、登封王城岗、新密李家沟—古城寨—新砦等多点大遗址。

  “大遗址之‘大’,不仅仅是指面积大,更是直接见证我们悠久文明的‘历史现场’,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资源,让我们思索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河南省文物局局长任伟说。

  多年来,河南持续围绕仰韶文化、夏文化、商文化等研究领域,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河南各考古单位针对隋唐洛阳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殷墟、二里头遗址、北宋东京城遗址等大遗址开展了120余项考古发掘,30多部大遗址相关考古发掘报告陆续出版。

  不久前,三门峡仰韶村遗址考古工作取得新突破,首次发布的古人基因组数据显示,距今7000年左右的仰韶村古人对中华民族的形成有着重要的遗传贡献。

  “尽管仰韶村遗址在中国考古学史和仰韶文化研究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此前我们对仰韶村古代人群的来源历史及其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知之甚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说,最新研究填补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人群古基因组数据的部分空白,对理解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人群历史和中华文明的起源和传播有着重要作用。

  秋分后的安阳殷墟小屯村,暑意尚未完全消退,清晨时分,65岁的何永献便出门开始了他的日常工作。作为小屯村党支部书记兼文保专职干部,这位土生土长的小屯人几乎每天都会对重点区域进行巡查,并及时处理和上报问题。

  目前,殷墟管委会将辖区内的66个村庄划分为178个四级网格,组建了由巡防队员、村(社区)干部在内的360余名殷墟安全守护人,何永献便是其中之一。

  除了这张深入乡村百姓的四级“人防”保护网,当地还构建了24小时全覆盖的电子监控网。走进殷墟技防监控中心的监控大厅,2650个高清摄像头全天候运转,将29.47平方公里的殷墟大遗址保护区情况尽收眼底。

  “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这是文物大省的自觉与担当。近年来,河南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的理念,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行“考古前置”改革,把考古放在“动土”之前,不断织牢织密大遗址安全防护网。

  “河南大遗址数量众多,具有集中连片、时代连续、内涵丰富、形态多样、古今城市重叠、深埋地下等特点,相较于其他历史文化遗产形式,大遗址保护工作一直存在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任伟说。

  郑州以保护为主,适度绿化,积极推广大遗址保护的“生态保遗”模式;洛阳结合城市规划,发展出远离老城建新城的“洛阳模式”;安阳在遗址博物馆建设方面发展出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殷墟模式”;开封坚持“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理念,围绕地上文化遗产和地下文化遗存,不断完善文物保护法规体系。

  走进郑州航空港区的苑陵故城遗址公园,一座意象式的秦汉风格阙楼气势恢宏,园中翠绿葱葱,游人兴致盎然,古老遗迹成为现代生活中的一道和谐风景。

  作为郑州市生态保遗工程实施后第一个落成的项目,苑陵故城遗址公园是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的范例。截至目前,郑州市共建成开放遗址生态文化公园51处,完成生态绿化面积5万亩,在传承文脉、服务社会、优化环境、带动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站在洛阳定鼎门城楼北望,作为隋唐洛阳城中轴线的天街恢宏大气,青葱绿植点缀其间。在附近的研学营地,不少游客身着汉服体验茶饮、非遗、手作等活动,感受千年古都文脉涌动。

  对于十三朝古都洛阳而言,散落各处的大遗址是宝贵财富,也是重大考验。近年来,洛阳先后采取“避开老城建新城”“先考古、后建设”等措施,探索规划引领、科学考古、一址一策等方式,在保护文物的同时,让文物遗迹从地下“走”到地上,使大遗址焕发新生。

  大遗址保护法律法规日臻完善。为了给相关大遗址保护提供长期的、制度性的法律保障,近年来,河南省共推动出台了《洛阳市汉魏故城保护条例》《安阳殷墟保护管理条例》《宋陵保护管理办法》《洛阳市二里头遗址保护条例》等9部大遗址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

  古城开封自行使地方立法权以来,相继颁布施行了《开封市文物保护条例》《开封古城保护条例》,与此前批准实行的《开封城墙保护条例》一起,形成了“三驾马车”,使古城和文物保护利用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目前,省内20余处大遗址的保护规划已编制完成,并获得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复,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这些保护规划的编制、批准和公布,整体上保证了河南大遗址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河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何军锋说。

  大遗址保护工程也在稳步推进。近年来,河南共实施了190余项大遗址本体保护、展示利用、环境整治类工程,实施了30余个大遗址安全防范、技术防范、消防工程。何军锋介绍,这些大遗址保护工程的实施,不仅使大遗址中的重要节点得到了保护,使大遗址本身的价值得到了阐释,而且还推动了与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相关的考古发掘研究、环境整治、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使大遗址保护总体工作取得了全面进步。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大遗址承载着丰富的科学信息、历史记忆、文化精神和社会认同,保护好大遗址,就是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任伟说。

  3700多年前的征伐与凯旋、夏王车驾的庄严壮观、“最早紫禁城”的严整布局……在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占地760平方米的数字互动体验厅中,巨大的影像迎面而来,通过近40台投影设备构建的沉浸式三维影像空间,生动再现了夏都的雄伟景象。

  近年来,该遗址博物馆不断创新表达方式,让文物以文创、动画、影视、互动游戏等多种形式走近公众,为大家带来多维度的沉浸式体验。最近推出的两面“数字魔墙”吸引了游客驻足,动画《青铜爵诞生记》将夏代青铜器制造工艺展现得淋漓尽致,集中展示的600件遗址出土文物让“国宝”在游客指尖流转,趣味横生。

  “数字化让考古遗址拥有了更多元的表现方式,让古老与年轻、传统与时尚以全新方式交融碰撞,提升了观众的体验感和沉浸感。”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莉说。

  文脉因“守正”而赓续,文化有“创新”方致远。借助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河南将大遗址与现代科技结合,营造“情景交融”的氛围,还原考古遗址和文物的风貌,重构大遗址展陈叙事,为公众搭建起历史与现代对话的“时空隧道”。

  走进古城开封,一处IMAX巨型球形屏幕打造的裸眼3D版《清明上河图》让酒楼、茶肆、虹桥、码头、水榭等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让游客仿佛真正置身于北宋画家张择端笔下的汴梁长卷。随着智能座椅模拟上升、俯冲、滑翔等动态效果,观众或穿梭于熙熙攘攘的北宋街市,重温北宋东京城的繁华;或近距离观察“城摞城”的独特景观……

  “十四五”期间,河南每年投入4000万元推动文化旅游数字化升级改造,打造沉浸式数字场馆,让遗址“活”起来,走进百姓生活。如今,多地正不断打破传统静态展陈模式,向科技和创意寻求突破。

  “数字技术的运用,为活化文物、活化历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路径。”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说,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建在遗址之上或附近,集考古发掘、科研保护、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立体活化集中展示,可以让参观者感受到更强烈的现场真实感、历史吸引力和视觉震撼力。

  任伟表示,遗址公园作为一种考古遗址展示的新模式,能够将宣传遗址价值、展现遗址内涵、呈现考古成果有机结合,既盘活了文化遗址资产,又有效促进了遗址保护、研究和展示。近年来,河南不断加快考古遗址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大遗址展示利用日新月异。

  如今,这条大遗址走廊上已有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馆、郑韩故城郑国贵族车马坑遗址博物馆、庙底沟遗址博物馆、殷墟遗址博物馆新馆等15座遗址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另有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北宋东京城遗址顺天门遗址博物馆、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等4座遗址博物馆正在建设中。

  大遗址展示利用不仅要建设“硬件”,还要提升“软件”。各地通过内容更新、创新展陈方式等,让大遗址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不断释放、呈现、发展和创新。

  三门峡仰韶村遗址公园,提升改造后的仰韶文化博物馆即将对外开放,增设了大量多媒体展示内容,将立体生动地展现仰韶文化时期古人的生活习俗和建筑风格,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华夏文明之花。

  安阳殷墟博物馆,改变“展柜式”的单一观览方式,将考古现场“搬”进展厅,一件件正在清理的车马遗迹标本让游客真正实现了“一眼千年”,将历史从高台之上带到人们“触手可及”的近旁。

  郑州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依靠技术赋能,在VR眼镜、多媒体导览机、全息投影展示等技术支持下,推出了探秘之旅、考古体验、钻木取火、植物锤染等研学课程,成为现代人的“文化课堂”。

  车水马龙的道路旁,一边是商都城墙和唐宋八大名楼之一的夕阳楼遗址,另一边则是国潮、时尚小店汇聚的创意街巷,紧邻着的是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人们或在高高的城墙上眺望时尚的青春秀场,或坐在潮巷的一角遥想3600多年前商都的模样。

  根据2022年国家文物局组织修订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研究阐释、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文化空间”。

  如今,河南越来越多的大遗址依托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积极做好颠覆性创意、活态化展示、创新性表达,以新场景、新业态赋能遗产地,推动地下遗产真正走向“地上”。

  在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登上应天门阙楼,观看《唐宫乐宴》,体验“唐朝人的一天”;走进明堂天堂,欣赏沉浸式话剧《明堂幻象》,领略盛唐的风采与丝绸之路的繁荣;漫步九洲池,体验“风起洛阳”虚拟现实全感剧场,开启一场惊心动魄的奇幻冒险之旅……

  古都洛阳积极探索大遗址保护的新形态,坚持城址共生,在全国率先打造国家遗址公园3.0版本,着力于保护和发展,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演绎,为游客打开了感受文化魅力的新窗口。

  行走在河南这条廊道,大遗址不再是被框起来的保护单位,而是古老与时尚的交融地,历史与现代的“重逢”地,“到大遗址去”已逐渐融入民众生活。

  漫步在郑州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约上三五好友,在商代城垣遗址边喝一杯咖啡,参加一场“潮”玩活动,体验一种古老又青春的生活。

  距离商都遗址50多公里是河洛镇双槐树遗址,站在遗址高地向北眺望,黄河浩渺,岸边田地里长满了待收的玉米,循着这人间烟火,人们可以遥想5000多年前的文明之光。

  得益于河南考古遗址公园创建效果的厚积薄发,大遗址公园也逐渐成为河南践行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亮丽名片。

  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旅产品为抓手,沿着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大遗址走廊,一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和旅游带蔚然已成,各地正用一个个以“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为主题的文旅项目,串联起历史和生活,书写着赓续历史文脉的华章。

  黄河、汉字、古都、功夫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行走河南、触摸历史,感知文明、读懂中国。

  郑州商城、殷墟、偃师二里头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每逢节假日便会变成热门的“打卡胜地”,无论是风景还是文创产品,总是能吸引大量关注。

  “古迹遗址是古代留下的遗产,现代城市是当代人的生活空间,只有将大遗址的价值载体与意义积极融入当代生活,不断丰富内容、提升品质、服务民生,才能促进文物事业走向更加开放、包容的永续保护利用之路。”黄东升说。

全网最佳IP代理服务商- 9.9元开通-稳定的代理服务
如果您从事外贸、海外视频博主、海外推广、海外广告投放,欢迎选择我们。
让您轻易使用国外主流的聊天软件、视频网站以及社交网络等等

相关文章

魅族怎么连接vpn设置方法

  当前社会生活可以说是处处离不开互联网,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一些危险和陷阱也随之而来。对于网络诈骗、网络贷款等问题,人们较为熟知,而“翻墙”这个严重的违规陷阱,却往往容易被人所忽视。...

上海师范大学vpn连接

  今年1月,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通知,明确清理规范互联网网络接入服务市场,不得自行建立和租用VPN。这让许多做外贸的企业抱怨政府的这一行为影响了他们的外贸生意。   ...

路由器VPN连接外网

路由器VPN连接外网

  现在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网络的存在,路由器已经成为了每家每户必备的家电产品,网速快不快?玩游戏卡不卡?下载爽不爽?已经不单单是宽带大小的问题了,如今消费者的居住户型越来越大,特别是城市中户...

苹果6vpn无法连接

苹果6vpn无法连接

  想必大家都有听说过“翻墙”“梯子”之类的词吧?比如你想找国外上映的电影国内却还没有上映的,你上网搜很多人就会暗示“翻墙”“梯子”之类的词就可以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