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中国网站的VPN
很多朋友都知道,青岛市区有相当数量的道路是以“地名区划”来命名,其中胶东半岛的地名区划就多有体现,本文要谈的“掖县路”即为一例。
顾名思义,“掖县路”这一名称是由“掖县”而来。“掖县”地处胶东半岛西北部,作为区划名称存在超过两千年之久,直到1988年撤县建市时方改名为莱州市。
在如今的语境中,掖县和莱州(市)是可以互相替代的一组概念。但在清代,两者却有所区别。当时的莱州,系指管辖二州五县(掖县、昌邑、潍县、平度州、胶州、高密、即墨)的莱州府(清末胶州升级为直隶州,辖高密、即墨两县,从莱州府析出),包含的地域范围较广。不过,由于掖县是莱州府的驻地,从这个意义上说,掖县城即莱州府城,因此在民间的口头称呼上,过去也不乏将掖县和莱州笼统划等号的情况。
进入民国之后,随着废府存县政策的实施,莱州府裁撤,掖县保留。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岛在为辖区道路命名之际,已经裁撤的“莱州府”影响力尚存,因此“莱州”便与“掖县”一并出现在青岛的路名中。(注:类似的情况还有“登州府”与“蓬莱县”。)
严格来说,“莱州路”的名称其实比“掖县路”更早出现。1928年成书的《胶澳志》中收录有“莱州路”而未提及“掖县路”。按照地名资料的说法,“掖县路”最早的官方档案记载,出现在1931年版的青岛市《改正路名表》。
掖县路的规模不大,在分类上属于“支路”(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外观有些不太起眼。但“掖县”终究是历史底蕴深厚,人们见路名而思往事,爱屋及乌,也很容易记住“掖县路”这个地方。
简单介绍了青岛的“掖县路”之后,我们不妨再说说青岛的“掖县人”。自青岛开埠以来访问中国网站的VPN,前去打拼的掖县人颇多,而不少人后来都闯出了名堂,仅民国时期的商界就有刘子山、宋雨亭、陈孟元等代表人物。其中,刘子山创立有东莱银行,曾任青岛市商会会董,在当时很有影响力。